惠天听书(www.httingshu.com)欢迎您!进入2004年,随着全球科技市场的反弹,IBM、惠普和戴尔等均实现了盈利,惟独Sun公司毫无起色。2004年第1季度,全球市场率排在前五位的服务器销售公司中,只有Sun公司是负增长。
由于首席执行官斯科特·麦克尼利的倔强固执,Sun公司连出错招,毁了大好前程。
斯科特·麦克尼利是一位个性鲜明的首席执行官。这一点,无人否认。麦克尼利的倔脾气从小就有。读书时,麦克尼利不仅学习好,还是一名出色的竖笛演奏手,同时兼任校网球队队长。一年夏天,他在一家汽车零配件厂打工,正好赶上联合汽车工人协会在这家工厂组织罢工。
恼怒的工人们软硬兼施,或出言讥讽,或以炸弹相威胁。麦克尼利没有追随众人,绝不参加罢工。“这看起来实在是太愚蠢了,”麦克尼利说,“除了给公司带来损失,我看不到这些高工资的工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在斯坦福大学获得MBA学位之后,麦克尼利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冲进华尔街或者进高科技大公司工作,而是去享受了一段啤酒、高尔夫时光。1982年,他帮朋友一起创建了Sun公司,负责日常生产管理。两年后,他被任命为公司CEO。
十几年前,作为Sun公司CEO的麦克尼利力排众议,坚持投入巨资开发自主标准的服务器芯片和操作系统,将公司的未来作为赌注押在这套新型服务器上——它拥有更加强大的性能,但同时其价格过高,面临市场考验。
麦克尼利相信自己的判断,他很执着。当时,Sun公司所有的竞争对手都在努力开发基于微软公司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这种服务器的价格更便宜一些。但Sun服务器在速度、安全性等多项指标上均超过了竞争对手,征服了金融公司等大型公司的机房,并一度成为诞生于新经济热潮的无数互联网公司的指定购买产品。麦克尼利押对了宝。
成功让麦克尼利自负。从这时起,他逐渐变成一个无法被说服的人。当英特尔公司研发的标准芯片在性能上可以匹敌Sun的专用芯片的时候,戴尔这样生产低价电脑的硬件厂商便开始购买这些高性能的芯片来制造服务器;同时,如果使用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或者免费的Linux操作系统,这种基于英特尔芯片的服务器同样能够满足企业用户的需要,而且价格便宜。这么一来,这些公司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
另外,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和科技企业寒冬来临,侥幸存活下来的公司开始在IT设备的投资上小心翼翼,控制成本成为互联网公司CEO的主要任务,价格便宜、货源充足的微软-英特尔架构服务器成了许多公司现实的选择。相形之下,Sun服务器几乎成为奢侈品。对于Sun公司来说,风向已经变了。Sun服务器的老客户们认为,竞争对手已经在价格和性能上超越了Sun公司,去寻找便宜的产品,是明智的。老客户们纷纷“背叛”了。
标准化服务器浪潮席卷整个行业,在位20年的麦克尼利却像鸵鸟一样无视这种变化。他坚信,自己的服务器是用户的最佳选择。他没有对此做出任何调整,仍然坚持着原有的产品策略。
事实上,早在1997年,Sun公司的几名工程师便提醒他注意价格低却功能强大的英特尔芯片,但麦克尼利不仅没有对此表示出应有的重视,反而决定Sun公司的服务器决不使用英特尔芯片。这使Sun公司失去了一个“转舵”的机会。
接下来,麦克尼利又拒绝了华尔街分析师关于削减研发成本、裁员等建议。Sun公司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和公司总裁爱德华·詹德的劝告,他也置之不理。当时,两人苦劝麦克尼利: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度过行业寒冬,而并非好高骛远地坚持理想。2000年末,一向支持在研发方面投入大笔资金的乔伊建议麦克尼利节省开支。麦克尼利把它当作耳边风。
到了2001年初,思科公司裁员18%的消息,警醒了许多科技公司,詹德为Sun公司制订出裁员20%的计划。但麦克尼利坚信经济复苏在即,互联网公司不会总不购买新的网络设备。“我认为我们将会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设备采购,增长的机会是惊人的。”麦克尼利表示。他认为为下一次行业高潮做好准备更重要,因为暂时的困难就削减开支是短视的行为。计划没有通过,詹德徒呼奈何。
麦克尼利让人失望了。他的固执使Sun公司浪费了许多时间和机会,同时也令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另谋高就。到2002年,大约一半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纷纷出走。詹德带着不平的心离开,转投摩托罗拉公司门下,担任董事长兼CEO。从此,麦克尼利集董事长、CEO和总裁三职于一身。
Sun公司坚持专用芯片和操作系统、抵制行业标准化浪潮的做法,在高科技行业的历史上有过惨痛的教训。DEC、苹果等多家公司都曾相信自己的系统能够抵挡住标准兼容的浪潮,利用其专有系统赚取高额的利润。但熬到最后,这些公司都难逃倒闭、被吞并或沦落的命运。麦克尼利并没有从这些教训中悟出点什么。
麦克尼利陷入了矛盾之中。如今,他的判断力和性格开始不断遭受来自外界和公司内部的质疑。公司业绩不容乐观,使用英特尔或AMD芯片的服务器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了90%。Sun公司节节败退。
2001年底,麦克尼利考虑过让别人接替自己,但最后,他认为这个时候公司需要他的坚持和勇气。固执精神又一次控制了他。
为了挽回颓势,2002年,麦克尼利被迫作出了改变——Sun公司推出了自己的低价服务器,尽管有些过时过晚。推出这种低价服务器冒着很大风险,它侵蚀了长久以来Sun公司建立起的品牌形象。原本为销售高端服务器所建立起来的商业模式因此变得混乱,这种低价服务器需要更大的销量来确保利润,而这却正是Sun公司所不擅长的。
麦克尼利并未打算“洗心革面”。尽管采用了英特尔芯片,但Sun并没有推出采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服务器,还是坚持使用自己的专有操作系统Solaris。业内人士认为,这实际上会对Sun公司原有的产品产生竞争,并且损害了许多长期用户对Sun公司的信任。
对业界老大微软的“仇恨”,使麦克尼利又走了一步错棋。
这位注重研发和长期计划的CEO严重低估了行业衰败的程度。保持着大规模研发投入的Sun,在技术创新方面就此落后于实力雄厚的IBM等公司。股东对麦克尼利颇有微词。麦克尼利创业式的管理方式并没能够很好地保证股东的长期利益。在公司的鼎盛时期,他放弃了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进一步努力,没有对未来的行业趋势做出准确预测,而只顾以行业领袖的姿态,同微软打口水仗。干掉微软——这是麦克尼利的一大目标。
反对微软甚至一度成为Sun公司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麦克尼利花费了10余年的时间,试图宣告微软不仅是他的竞争对手,还是一家低能公司。现实狠狠的扇了麦克尼利一耳光。
“目前整个公司只能看到麦克尼利一个人在表演,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一位业内专家的话。大权在握的管理结构产生的弊端,使得舆论不约而同地将麦克尼利的去留确定为Sun重放光芒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如果麦克尼利让贤,那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外界普遍认为“三权分立”有助于Sun公司东山再起。一些投资者希望麦克尼利至少让出CEO的宝座,只保留个董事长的头衔——当船一直驶向冰山的时候,更换船长是很正常的选择。
与2001年时的犹豫不同,麦克尼利更为强硬。他向外界强调,自己拥有20年的管理经验,而且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充满智慧,人际关系遍及全世界。他承认自己犯了一些错误,但绝对有能力帮助公司恢复盈利。麦克尼利信誓旦旦地表示:将会重现削减成本。他开始痛下狠手,在3轮裁员中裁掉了28%的员工。
麦克尼利有些委屈地说:“也许现在是赶走我的时候了。”麦克尼利同微软和解了。这对冤家抛弃宿怨,达成一揽子和解协议,微软同意向Sun公司赔偿约20亿美元。舆论认为,作为著名的反微软斗士,麦克尼利对微软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大,有些让人不可思议。
同时,麦克尼利任命公司内部的乔纳森·施瓦兹为公司新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对于从外部引进人才的建议,麦克尼利不理不睬。
Sun公司已经元气大伤。最近3年中,Sun公司丢掉了自己原有市场份额的1/3,营业额萎缩了48%。2003年,公司的净亏损高达34.29亿美元;从2002年到2003年,资产总额缩水了21%;被麦克尼利称为无知的华尔街终于抛弃了他,公司股价由2000年的64美元跌到不足4美元。2004年上半年,Sun公司营业收入额同比下降2.2%,净亏损达3.76亿美元。曾经是全球最大的服务器销售商的Sun公司,被固执的CEO害了。
启示:一个人无法进行战斗。任何以为自己就是救世主的人,终会被世界抛弃。
执着和固执有时只是一线之差。执着与虚心倾听意见、判断正确方向兼容。固执脱胎于自负,根源于无知,失败于众叛亲离。
索罗说:“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是真正的知识。”